10月11日下午,第十届南湖国际青年学者论坛(秋季)yl23411集团分论坛在新工科大楼225会议室成功举办。来自马萨诸塞大学阿默斯特分校、哥本哈根大学、瓦赫宁根大学等高校的4位青年学者依次进行学术汇报。学院党委书记镇志勇、院长徐晓云,以及学科专家代表和部分2025级研究生新生参会。会议由吴海舟教授主持。


吴海舟教授主持学院分论坛(记者团记者 曾婷靖 摄)
会议伊始,学院党委书记镇志勇代表学院欢迎各位优秀青年学者的到来,他表示南湖论坛作为学校重要的学术平台,汇聚了全球青年英才,促进思想交融、智慧碰撞,为学校引育人才、推动学科创新发展注入了新活力。接着,镇志勇介绍了学院的发展历程、师资队伍、科研成果等,阐述了学院人才引进与培养理念。

学院党委书记镇志勇介绍院史院情(记者团记者 曾婷靖 摄)
随后,在学术汇报环节,4位参会学者分别围绕纳米传感器技术应用、生物工艺提质、豌豆蛋白特性、蛋白修饰研究等领域开展汇报交流。姜名荻博士以纳米聚合物传感器阵列:从化学检测到细胞诊断与药物筛选为题,揭示了痕量农药诱导的免疫细胞表型变化,并将该方法拓展至相关疾病的早期诊断与药物筛选。通过构建“污染暴露—生物响应—疾病识别”一体化监测体系,有效推动了纳米材料在医疗健康与环境安全交叉领域的应用。徐卓佳博士基于生物工艺的食品品质提升策略,聚焦于功能性产物的生物提取与开发和生物工艺在食品加工中的直接应用,通过模拟消化实验,评估了苋菜、珍珠粟、高粱等原料在不同处理条件下的营养组成、质构特性及消化率,支持了营养强化型食品的开发。任文博博士通过讲解钙诱导豌豆蛋白凝胶的结构及其营养特性,以豌豆蛋白为对象,系统探讨不同理化条件和加工参数(钙浓度、pH、加热温度与时间、剪切力)下,豌豆蛋白从可溶性胶体聚集体到交联网络的形成过程。通过结构表征和体外消化实验,揭示了凝胶结构特征与营养特性(蛋白消化性、钙离子生物可及性)之间关系。刘静媛博士以多酚基蛋白质改性:氨基酸的反应性及改性产物生物活性评价展示了其最新研究,她讲到植物多酚具有抗氧化和抗炎特性。氧化形式的酚酸,如邻苯二酚,可以通过与食品中的蛋白质亲核基团反应形成多酚-蛋白质加合物。




学术汇报现场
会议期间,参会学者参观了实验室公共平台、学院教育部环境食品学重点实验室和食品工程训练中心,了解学院相关科研设备和科研保障条件。
本次学院分论坛构建了兼具分享与思辨的思想交流场景,深化了参会师生对食品科学跨学科应用的认知,更为科研思路拓展与研究方向选择提供了重要启发。未来,学院将持续搭建此类高水平学术交流平台,助力学院师生紧跟领域前沿、夯实科研基础,学院将以此为契机完善培育体系,通过导师结对等举措助力青年教师成长,营造良好学术氛围,推动食品学科高质量发展。